在半导体制造、精密光学加工等高级领域,表面形貌的微小起伏可能直接影响器件性能。
白光干涉仪凭借其纳米级测量精度,成为微观形貌检测的“黄金标准”。其核心原理在于利用光的干涉现象,将表面高度变化转化为可量化的光学信号,实现非接触、高精度的三维形貌测量。
一、干涉原理:光程差与表面高度的精密映射
白光干涉仪通过分光棱镜将光源分为两束光:一束投射至被测样品表面,另一束射向参考镜。两束反射光在CCD相机感光面叠加形成干涉条纹。当样品表面存在高度差时,光程差随之变化——每移动一个条纹间距,光程差改变一个波长(约500纳米)。由于白光包含连续光谱,不同波长的光在不同位置形成干涉极大值,通过分析干涉条纹的明暗分布与位置信息,可精确解析出样品表面的相对高度。例如,在半导体晶圆检测中,该技术可捕捉到0.1纳米级的表面粗糙度变化,为工艺优化提供关键数据。
二、精度保障:从光学系统到算法的协同优化
实现纳米级精度需多环节协同:
1.光学系统设计:采用非对称光路结构与高透过率镜片,提升干涉信号强度40%,降低环境光干扰。例如,北京仪光3D白光干涉仪通过优化分光比,使信噪比提升至传统设备的2倍。
2.机械稳定性:精密导轨与低膨胀系数材料构建测量平台,确保样品台移动时振动幅度小于0.1纳米,避免机械误差引入测量偏差。
3.算法创新:基于深度学习的形貌重构算法可自动校正非线性畸变,数据处理速度达传统方法的3倍。在测量15毫米视野的8寸晶圆时,该算法能在30秒内完成全区域扫描,并输出Ra 0.01纳米的表面粗糙度数据。

三、应用突破:从静态到动态的测量革命
传统白光干涉仪受限于静态测量模式,而新一代设备通过集成多普勒激光测振系统,实现了“动态+静态”双模检测。例如,在深槽结构测量中,系统可同步捕捉槽壁振动与形貌数据,解决深宽比超过10:1的复杂结构检测难题。此外,0.6倍大视野镜头与0.1纳米级精度的融合,使设备既能检测5纳米级有机油膜厚度,又能完成8寸晶圆的全幅面扫描,单次测量效率提升5倍。
从实验室到生产线,白光干涉仪正以光速重构微观世界的测量范式。随着国产设备在精度、速度与智能化领域的持续突破,中国高级制造正逐步摆脱对进口仪器的依赖,迈向自主可控的新阶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