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光干涉仪是一种基于宽带光源的精密测量仪器,其核心原理在于利用低相干光的干涉特性,实现对样品表面形貌或薄膜厚度的高精度、非接触测量。与单色光干涉不同,白光干涉因其宽光谱特性,使得干涉现象仅在光程差极小范围内发生,这一特性被广泛应用于微观形貌检测、光学薄膜表征及微结构分析等领域。其关键技术正是基于光谱干涉模式的生成与解析。

一、光谱干涉的物理基础
当一束白光(宽带光源)通过分束镜分为两束,一束射向参考镜,另一束射向待测样品后,两束光重新汇合并发生干涉。由于白光相干长度极短(通常仅为微米量级),干涉条纹仅在两光路光程差接近零的极小区域内出现。这种干涉图样被光谱仪或摄像头接收后,可分解为不同波长下的光强分布,形成光谱干涉信号。每个波长成分的干涉可表示为:
I(k,Δz) = I0(k)[1+γ(k) cos(2kΔz+ϕ0]
其中,k=2π/λ为波数,Δz为光程差,γ(k)为光谱调制函数,ϕ0为初相位。该公式表明,干涉信号随波数和光程差周期性变化,形成频域上的振荡模式。
二、干涉信号的解码与处理
光谱干涉模式的核心信息蕴含于频域的相位变化中。通过傅里叶变换或相位提取算法(如希尔伯特变换),可以从干涉光谱中解调出光程差信息。具体而言:
1.干涉包络定位:在光程差扫描过程中,干涉信号仅在一小段范围内显著出现,其包络峰值对应零光程差位置,从而确定样品表面高度。
2.相位解析:通过对干涉光谱进行相位展开,可进一步提高分辨率,实现亚纳米级的精度测量。
这种方法的优势在于,无需机械扫描即可通过单次光谱采集获取高度信息,特别适用于动态或敏感样品的测量。
三、技术优势与应用前景
白光干涉仪的光谱模式处理使其兼具高精度与高效率:一方面,宽光谱提供了丰富的频域信息,提高了抗干扰能力和稳定性;另一方面,无需纵向扫描即可实现快速测量,适用于在线检测和实时监控。目前,该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半导体制造、MEMS器件检测、生物显微镜成像等领域。
未来,结合算法优化(如深度学习用于相位解算)和新型光源(如超连续谱光源),光谱干涉技术将进一步拓展其测量极限,为纳米科学与工程提供更强有力的工具。
四、结语
白光干涉仪的光谱干涉模式原理,体现了光学测量中“以频域解析空间信息”的巧妙思路。它不仅奠定了现代精密测量的基础,也为多学科交叉研究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持。从微观形貌到薄膜厚度,光谱干涉之光,照亮了精密工程的无尽可能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