服务热线
17701039158
技术文章
TECHNICAL ARTICLES
更新时间:2025-10-23
点击次数:41
分辨率的革命:为何电子能超越光的极限?
谈论显微镜时,人们常聚焦 “放大倍率",但真正决定观测能力的核心是分辨率—— 即区分两个相邻点的最小距离。就像在夜色中辨认汽车,最初只能看到一团光晕,直到距离足够近,才能分清两个独立的车灯,这个 “分清" 的临界点,便是分辨率的体现。

图 光谱示意图
1873 年,物理学家恩斯特・阿贝提出,光学显微镜的分辨率受限于光的波长和物镜数值孔径。这意味着,成像 “工具" 的波长越短,能观测的结构就越精细。而可见光 400-700 纳米的波长,让光学显微镜的分辨率难以突破 200 纳米,面对病毒(约 10-300 纳米)、纳米颗粒等微观物体时,只能 “雾里看花"。
电子的出现,打破了这一局限。根据德布罗意物质波理论,运动的电子具有波的特性,其波长与加速电压密切相关 —— 在 100kV 的加速电压下,电子波长仅为 0.0037 纳米,比可见光短约十万倍。这相当于把 “粗尺" 换成了 “纳米级游标卡尺",让电子显微镜能轻松观测纳米甚至亚纳米级结构,直接 “看见" 原子的排列成为可能。
电子显微镜的 “核心骨架":三大系统缺一不可

图 不同的显微镜观测的波长范围
无论何种类型的电子显微镜,其能稳定观测微观世界,都依赖三大核心系统的协同工作,它们如同显微镜的 “心脏"“眼睛" 和 “呼吸通道",共同构建起观测纳米世界的平台。
1. 电子枪:电子束的 “发源地"
电子枪是产生高能量、高亮度电子束的核心部件,相当于光学显微镜的 “光源",主要由灯丝(阴极)、韦氏筒和阳极组成。根据灯丝材料和工作原理,电子枪分为三类,适配不同的观测需求:
钨灯丝:成本低、维护方便,是普及型扫描电镜的。例如泽攸科技 ZEM10、ZEM18 系列台式扫描电镜,采用预对中钨灯丝设计,大幅简化了操作流程,让新手也能轻松维护。
单晶灯丝:以 LaB₆(六硼化镧)为代表,亮度更高、寿命更长,能提供更优的信噪比和分辨率,适合对性能有更高要求的场景。如泽攸科技 ZEM20 Pro,凭借单晶 LaB₆灯丝,分辨率可达 3 纳米。
场发射电子枪:亮度最高、电子束能量最集中,是实现原子级分辨率的关键。泽攸科技 ZEM Ultra 系列场发射扫描电镜,采用肖特基场发射电子源,分辨率优于 2.5 纳米,能捕捉到原子级别的细微结构。
2. 电磁透镜:电子束的 “导航仪"
与光学显微镜用玻璃透镜折射光线不同,电子显微镜依靠电磁透镜控制电子束 —— 通过精确调节线圈中的电流,改变磁场强度,实现电子束的聚焦、缩放和引导。如果说电子枪产生了 “观测光束",电磁透镜就是 “调整镜头焦距" 的核心,确保电子束能精准聚焦在样品上,或把携带样品信息的电子束传递到探测器。

图 不同透射强度会聚点也不同
3. 真空系统:电子束的 “保护罩"
电子在空气中会与气体分子碰撞散射,导致电子束发散、成像模糊。因此,电子显微镜的整个光路(从电子枪到探测器)必须处于高真空环境中,这也是电子显微镜无法直接观测活体、含水样品的重要原因 —— 真空环境会让样品中的水分快速蒸发,破坏其原始结构。
两大核心技术:TEM 与 SEM 的 “分工协作"

图 TEM与SEM原理
电子显微镜主要分为透射电子显微镜(TEM)和扫描电子显微镜(SEM)两类,它们的工作原理、样品要求和观测重点截然不同,却共同覆盖了从 “内部结构" 到 “表面形貌" 的微观观测需求。
1. TEM:穿透样品,看清 “内部构造"
TEM 是最早发明的电子显微镜,工作原理类似传统光学幻灯机:高能电子束穿透极薄的样品,由于样品不同区域的密度、厚度存在差异,对电子的散射能力也不同 —— 致密区域(如原子核、晶界)会强烈散射电子,导致穿过的电子减少;疏松区域则散射较弱,穿过的电子更多。这些携带样品内部信息的电子束,经多级电磁透镜放大后,在荧光屏或探测器上形成二维明暗衬度像(即 “明场像"),暗区对应致密结构,亮区对应疏松结构。
核心优势:分辨率,能直接观察材料的晶体结构、原子排布、位错等内部精细特征,比如看清病毒的内部核酸分布、纳米颗粒的原子构型。核心挑战:样品制备严苛。生物样品需经过固定、脱水、包埋、切片等复杂流程,最终切成 50-100 纳米的超薄切片;材料样品则需通过减薄或聚焦离子束(FIB)技术,制成电子束可穿透的薄膜。
2. SEM:扫描表面,捕捉 “微观形貌"
与 TEM 让电子束 “穿过" 样品不同,SEM 的核心是 “扫描"—— 一束极细的聚焦电子束在样品表面逐点、逐行进行光栅式扫描,当高能入射电子与样品表面原子相互作用时,会激发出二次电子、背散射电子、特征 X 射线等多种信号,SEM 通过探测这些信号,实现成像与分析。
二次电子(SE):入射电子 “敲出" 样品原子核外层电子形成,能量低(通常 < 50eV),仅来自样品表层几纳米到十几纳米深度,对表面形貌极为敏感。我们常见的、具有强烈立体感的微观图像(如昆虫复眼的六边形结构、金属表面的细微划痕),大多由二次电子信号构成。
背散射电子(BSE):入射电子与样品原子性碰撞后 “反弹" 形成,能量高,其信号强度与样品表面原子序数(Z)正相关 —— 原子序数越大(如金、铂),BSE 信号越强,图像中对应区域越亮。这种 “成分衬度" 能直观反映样品表面的化学成分分布,比如区分样品中的金属杂质与基体材料。像泽攸科技 ZEM 系列扫描电镜,标配四分割背散射电子探测器,还能通过组合不同象限信号获取形貌信息,与 SE 信号混合成像,让图像信息更丰富。
特征 X 射线:入射电子击出原子内层电子后,外层电子跃迁填补空位时释放的特定能量 X 射线,每种元素的特征 X 射线能量,如同 “元素指纹"。通过能谱仪(EDS)分析这些 X 射线,可对样品表面微区进行元素定性和半定量分析。泽攸科技 ZEM 系列预留了牛津仪器、布鲁克等主流 EDS 厂商的接口,实现了 “形貌观察 + 成分分析" 一体化。
技术革新:让电子显微镜更 “易用"“强大"
随着技术发展,尤其是台式扫描电镜的兴起,电子显微镜不再是少数顶尖实验室的 “奢侈品",而是通过三大革新,变得更易操作、适用范围更广。
图 泽攸科技ZEM系列扫描电镜可同时采集SE及BSE图像
1. 低真空 / 环境扫描模式:不导电样品的 “福音"
传统 SEM 要求样品导电,否则电子束轰击会导致样品表面电荷积累,引发图像扭曲、漂移。对于生物组织、陶瓷、高分子等不导电样品,通常需要 “喷金" 或 “喷碳" 处理,这不仅耗时,还可能破坏样品原始形貌。低真空模式(如泽攸科技 ZEM20 可在 1-60Pa 范围内调节)通过在样品室引入少量特定气体,气体分子被电离后中和样品表面多余电荷,实现了不导电样品 “不喷涂直接观测",保全了样品的原始状态 —— 比如观察蛋糕表面的奶油结构、陶瓷的孔隙分布时,无需担心涂层掩盖细节。
图 低真空与高真空对比
2. 自动化与易用性:新手也能 “上手即会"
以往操作 SEM 需要经验丰富的工程师调节光路对中、优化参数,门槛高。而现代台式 SEM(如泽攸科技 ZEM 系列)配备全中文图形化操作界面、光学相机导航,还支持一键式自动亮度 / 对比度 / 聚焦,即使是初次接触的科研人员,也能在短时间内获得高质量图像。
3. 原位分析:从 “静态观察" 到 “动态实验"
通过集成特殊样品台,SEM 已从单纯的 “微观观测工具",升级为 “动态实验平台":配备 TEC 冷台,可对含水样品(如生物组织、食品)进行冷冻观察,研究其在低温下的真实结构(如 - 20℃下香蕉的细胞形态);配备原位拉伸台,能在纳米尺度下实时观察材料受力时的裂纹萌生与扩展,助力研究金属、复合材料的失效机理。
图 泽攸科技TEC冷台案例图
微观探索的 “不止步"
选择 TEM 还是 SEM,本质是选择观测目标:想看清病毒内部结构、材料晶格缺陷,TEM 是选;想观察昆虫复眼形貌、分析样品表面污染物成分,SEM 则更合适。从揭示物质的原子构造,到推动半导体芯片工艺迭代,电子显微镜始终是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 “火眼金睛"。
如今,随着泽攸科技等企业对台式电镜的研发突破,电子显微镜正变得更智能、更易获取 —— 它们不再是实验室的 “稀缺资源",而是逐渐成为科研人员、工程师手中的 “常规工具"。未来,随着分辨率的进一步提升、原位分析功能的拓展,电子显微镜必将带领我们揭开更多微观世界的奥秘,为材料科学、生命科学、半导体工业的创新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