服务热线
17701039158
产品中心
PRODUCTS CNTER基恩士 VK-X3000显微镜:材料科研得力助手在材料科学研究领域,从新型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设计,到金属材料的腐蚀机制分析,再到高分子材料的老化性能研究,都离不开对材料微观形貌、尺寸参数及动态变化的精准观测。基恩士 VK-X3000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凭借多模式测量能力、高分辨率成像效果与丰富的数据分析功能,为材料科研提供全方支持,帮助科研人员深入探索材料微观世界与宏观性能的关联。
基恩士 VK-X3000显微镜:材料科研得力助手
高分辨率成像能力:材料科研常需观测纳米级微观结构,VK-X3000 的激光共聚焦模式下,50X 物镜高度重复性精度 σ 达 20nm,宽度重复性精度 3σ 为 50nm,可清晰呈现纳米颗粒的分散状态、纳米线的直径与长度。例如在锂电池正极材料研究中,能精准测量正极颗粒的粒径分布,分析颗粒尺寸对电池充放电性能的影响。
多维度数据分析功能:设备配套软件内置 292 种分析工具,覆盖尺寸测量、粗糙度计算、体积统计、轮廓提取等多个维度。研究金属材料腐蚀时,可通过 “面积测量" 工具统计腐蚀区域占比,结合 “深度分析" 工具测量腐蚀坑深度,量化腐蚀程度;分析复合材料界面结合情况时,可提取界面轮廓曲线,计算界面结合处的坡度与间隙,为界面改性提供数据支撑。
动态观测与时间序列分析:部分材料科研需记录微观结构随时间的变化,如高分子材料的降解过程、金属的应力腐蚀演化。VK-X3000 支持时间序列扫描功能,可设定固定时间间隔(如每 1 小时扫描 1 次),自动采集不同时间点的样品图像与数据,生成动态变化曲线。例如研究可降解塑料在模拟体液中的降解行为时,能通过连续扫描观察材料表面粗糙度、厚度的变化趋势,推导降解速率方程。
金属材料研究:分析金属的晶粒尺寸、晶界分布,研究热处理工艺对金属微观组织的影响;观察金属焊接接头的微观形貌,检测焊接缺陷(如微裂纹、气孔),优化焊接参数;通过疲劳试验后的微观观测,分析疲劳裂纹的萌生与扩展路径,探究金属疲劳失效机制。
高分子与复合材料研究:观察高分子材料的结晶形态(如球晶尺寸、分布),研究加工温度、冷却速率对结晶度的影响;分析复合材料中增强相(如碳纤维、玻璃纤维)的分散均匀性,测量增强相与基体的界面结合状态,评估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;研究高分子材料的老化过程,通过对比老化前后的表面形貌与粗糙度,分析老化机制。
陶瓷与无机非金属材料研究:检测陶瓷材料的孔隙率、孔径分布,研究烧结工艺对陶瓷致密性的影响;观察陶瓷涂层的表面平整度与厚度均匀性,评估涂层的防护性能;分析玻璃材料的内部缺陷(如气泡、杂质),探究缺陷对玻璃透光性、机械强度的影响。
样品制备:将复合材料样品切割为 10mm×10mm×2mm 的薄片,用砂纸逐级打磨至表面光滑,再用酒精清洁表面,去除打磨碎屑,确保观测区域无杂质干扰。
设备调试与参数设置:打开 VK-X3000,选择 “激光共聚焦模式",搭载 20X 物镜(NA≥0.46,WD3.1mm),设置扫描分辨率为 1024×1024 像素(保证细节清晰度),扫描范围覆盖复合材料的增强相 - 基体界面区域(约 5mm×3mm),激光强度调整至既能清晰呈现界面又不损伤样品的水平。
对焦与扫描:通过 Z 轴电动微调找到界面的清晰图像,利用软件的 “区域选择" 功能框定重点观测区域,启动扫描程序。设备自动采集界面区域的三维轮廓数据,生成 3D 图像。
数据分析:在软件中调用 “轮廓提取" 工具,获取增强相 - 基体界面的轮廓曲线,计算界面处的最大间隙与平均坡度;使用 “灰度分析" 工具,对比增强相、基体及界面区域的灰度值差异,判断界面元素扩散情况;通过 “面积统计" 工具,计算增强相在观测区域的分布占比。
数据记录与成果呈现:将分析数据导出为 CSV 格式,用于后续论文数据处理;将 3D 图像保存为 TIF 格式,用于学术报告展示;结合数据分析结果,撰写研究结论,探讨界面结合状态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。
基恩士 VK-X3000显微镜:材料科研得力助手